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会长单位(主管:国资委  指导:中宣部)
欢迎您访问企业信用网! [请登陆] [免费注册]
 您现在的位置:企业信用网 >> 信用动态
扶持自主信用评级刻不容缓
来源:金羊网—羊城晚报  时间:2010-6-18 发布人:中国信用网www.cn-xyw.com

   信用评级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,是信用评级机构以独立的第三方立场,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记录、内在素质、管理能力、经营水平、外部环境、财务状况、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后,对其履行承诺的能力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综合判断,确定信用等级,向授信人或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。

  信用评级业务及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披露一份调查报告:“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,目前已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/3的份额,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。”并呼吁:“我国亟待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,掌握资本市场话语权。”

  自1909年约翰•穆迪创立现代信用评级机构以来,信用评级就被投资者认为是投资价值的标尺。历经百年,穆迪(美资)、标准普尔(美资)和惠誉国际(原为美资,现为法资控股)成为国际资本评级市场三大巨头,因惠誉在市场份额、赢利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有较大差距,实际上已形成两家美资公司的寡头垄断。由于信用评级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的定价权,“双寡头”借此在国际资本市场呼风唤雨,几乎成为金融市场的调节大师、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。尽管各国政府和企业对此深感不忿,却一直对其垄断地位徒唤奈何!

  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“金融海啸”后,三大评级公司备受抨击,就连拥有穆迪20%股权的“股神”巴菲特也表示:不相信穆迪的评级。尤其是三大评级公司向客户提供评级时要求“捆绑出售”其他服务的“道德风险”,以及对美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“后知后觉”的“评级失当”,成为各国加强评级监管的强大动力。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制定更严厉的评级监管法规,并扶持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的发展。

  在三大巨头名声扫地之时,为何却在中国“长驱直入”?从吴红披露的情况来看,原因在于认识不足、需求不足。由于对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的举足轻重缺乏认识,没有明确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机构的进入,造成评级市场过度开放;而且评级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至今尚未明确,信用评级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。更可怕的是,如吴红所说,美国评级机构“持续进行政府高层公关,引导高层对外国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原则表态,以此形成对具体业务部门的心理压力”。

  由于债券市场发展滞后,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近年一直在20%左右,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,一般都在30%—50%;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因此一直面临需求不足。去年,在央行备案的80家信用评级机构中,其中30家亏损,亏损面达到37.5%。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,又怎么不会在利诱之下“引狼入室”?

 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:“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用评级看成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,扮演着一个国家资本市场‘看门人’的角色,涉及国家主权,关系一国经济、金融与信息安全。”由此可见,当务之急是以三大评级机构的“公正客观”备受质疑为契机,全面审视扶持自主信用评级的发展策略,尽快制定和完善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,尽快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和监管部门,尽快发展债券等金融市场,尽快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。